1965年北京地铁开工,深度数据为何高度保密?
1965年7月1日,北京西郊玉泉路西侧,两棵参天的白果树下,一场庄严而隆重的仪式悄然拉开帷幕。
这场仪式可以说是划时代性的,在这场仪式上,朱德、邓小平、彭真、罗瑞卿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齐聚于此,铁道兵战士列队肃立,掌声如潮。
周围的横幅上写着“开工典礼”四个大字,但这不是一场普通的开工典礼,而是北京地铁一期工程的启动仪式,在上世纪60年代来说,规格之高、规模之大,在中国交通设施建设史上前所未有。
值得一提的是,如此盛况在后来却未见诸报端,仅由新华社、《人民日报》和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镜头记录,列为“内参”,秘而不宣。
领导人齐聚一堂,却不许对外公开,这究竟是为何?

一、地铁梦的起源
北京地铁的构想,早在1947年8月,就由时任北平市长的何思源主持制定了一份城市规划草案开启,在这份草案上,何思源提出了“表面要北平化,内部要现代化”的原则。
其中一项重要内容,那就是是在北京西郊的五棵松那一带(这片位置是日伪时期遗留的新市区)与北京的城区之间修建地下铁路。
这是北京地铁最早的文字记载,距今已有近80年,那个时候,日本侵略者投降刚刚两年时间,北平刚从战乱中恢复,城市交通尚未面临今日的拥堵,但何思源已敏锐地意识到,地下铁道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。
但是国民党的腐败注定不可能让地铁修建起来,而且那个时候的技术也不允许,也就是说,何思源的设想,其实也只是空中楼阁。
新中国成立后,这一设想被赋予了更深的意义。
在1951年7月,北京市第二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,两名代表朱长江和曹济洲提出提案,建议“城内铁道应改为地下铁道或移至城外”,为地铁规划增添了民意基础。
1953年9月28日,北京市委发布《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》,明确指出:
“为了提供城市居民以最便利、最经济的交通工具,特别是为了适应国防的需要,必须及早筹划地下铁道的建设”。
这是新中国首个正式提出地铁建设的城市规划文件,标志着北京地铁从构想走向官方议程。
时任北京市委书记、市长的彭真亲自向毛主席和党中央汇报,彭真在汇报中说:
“北京建设地下铁道是需要的,有助于解决交通繁忙问题,在帝国主义还存在的今天,考虑以地下铁道作为防空之用也有必要”。
毛主席听后点头回应:
“不光你们要修地下铁道,以后天津、上海、沈阳也要修,很多地方都要修”。
他停顿片刻,又豪迈地补充:
“现在你修二十公里、三十公里算什么嘛,你要一直修到天津”。
毛主席的这番话,如今回头去看,不得不说是高瞻远瞩,在上世纪50年代,毛主席就已经放眼现代城市建设的格局,客观来讲,现在地铁就是中国各大城市的主流交通方式。
二、深埋还是浅埋的七年博弈
地铁的战备功能,直接指向一个核心问题:埋设深度,从1956年1月线路勘探设计启动,到1962年规划搁浅,再到1965年重启,这一问题贯穿始终,争议激烈。
勘探设计历时六年零九个月,提出了31个方案,其中倾向性较大的有三套,但焦点始终集中在“深埋”与“浅埋”之争上。
这场技术与战略的博弈,持续七年,甚至摆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面前。
深埋派的观点源于冷战时期的国防需求。
1956年10月9日,以莫斯科地铁总工程师巴雷什尼可夫为首的苏联专家组抵京,他们带来1931年莫斯科地铁建设的经验,强调地铁需具备“三防”功能:
防原子辐射、防化学武器、防细菌侵袭。
苏联防空科学院专家估算,隧道埋深90米才能防护1万吨当量的核弹,但是,根据1957年美国实验数据,100万吨当量核弹地面爆炸的弹坑深达240米,而在1960年代核弹已发展至2000万吨当量,若按比例计算,地铁需埋深4800米,几乎是站间距离的两倍,显然不切实际。
浅埋派则主张,地铁应兼顾交通实用性和经济可行性,他们认为,深埋虽防护力强,但成本高昂、施工难度大,且北京地质条件复杂,难以承受如此工程。
1960年5月,为验证防护效果,中国进行了实弹试验:
使用当时美国最大常规炸弹1500磅,爆炸后弹坑深度8米,试验结果表明,埋深10-20米即可抵御常规轰炸,足以满足战备与交通的双重需求。
最终,中央在1960年5月决定采用“浅埋明挖”方案,结束了长达七年的争论。
三、从夭折到重生的十年等待
1956年的7月20日和8月18日,北京市委两次向中央请示地下铁道筹建问题,时任中共中央秘书长、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批示:
“关于北京地下铁道筹建问题,同意暂由北京市委负责。筹建所需行政技术干部,北京市无法解决的,可分别由铁道部、地质部、城市建设部等单位抽调支援”。
批示下达后,迅速组建了一支60多人的团队,其中工程技术人员占40多人,同年10月24日,北京地下铁道筹备处成立,由北京市建筑工程局副局长刘德义任主任,这是中国首个专门筹建地铁的机构。
随后,苏联专家也参与进了新中国的第一条地铁修建。
而苏联专家的到来,为筹备注入技术支持。
巴雷什尼可夫一行五人不仅绘制了地下铁道路网规划图,还举办了19次地铁工程讲座,培训中国工程师两个多月,留下宝贵资料,1958年8月18日,铁道部北京地下铁道工程局成立,陈志坚任局长,刘德义为党委书记。
1960年2月,国家成立地下铁道修建委员会,负责审定勘探设计和施工中的重大问题。
这是,正当蓝图即将变为现实时,1961年经济困难来袭,原计划7月1日开工的工程被迫推迟,6月铁道部指示暂缓,11月3日中央决定下马,筹备团队解散。
1962年上半年,代号“07”的工程也被撤销,北京地铁梦一度搁浅。
一直到三年之后,这1965年的1月15日,杨勇、万里、武竟天向彭真、李富春提交报告,提出
球王会“适应军事需要,同时兼顾城市交通”的方针,建议“浅层埋设,加强防护,通向山区”。
这份报告随后到了毛主席的桌面上,2月4日,毛主席批示:
“杨勇同志:你是委员会的统帅,望你精心设计、精心施工,在建设过程中,会有不少错误失败,随时注意改正”。
这句批示如春风化雨,让地铁从蓝图走向现实。
四、四万人的昼夜奋战
1965年7月1日,玉泉路西侧的开工典礼拉开大幕,仪式后,在解放军政治学院礼堂召开干部大会,彭真说:
“主席很关心,中央也很关心,这工程有历史意义、军事意义、政治意义”。
罗瑞卿补充:
“现在修地铁调了一个师,必要时我还能再调两个师甚至三个师”。
这一次的开工典礼非常隆重,按理来说,这也是全国性的大事件,但因其战备性质,典礼全程保密,仅限三家媒体记录,影像至今未解密。
北京地铁工程由杨勇亲自挂帅,调集铁道兵12师两万余人,加上地铁工程局和专业技术人员共四万多人,昼夜施工一期工程全长23.6公里,设17座车站和一座地面车辆段。
1969年9月底,历经四年零三个月鏖战,北京地铁建成通车,结束了中国无地铁的历史(这条线路虽非今日完整的1号线或2号线)。
五、800万人的见证
1969年9月28日,北京地铁通车,周总理指示不举行通车典礼。
之所以下达这个指示,是因为国庆20周年筹备繁忙,战备工程需保密,更因自主设计施工、技术经验不足,运营安全无把握。
而北京地铁通车初期以内部参观形式开放,9月28日起接待国庆观礼代表和外国来宾。
一直到1970年8月5日起,开始有计划免费参观,每天限2500人。
到了1971年,北京地铁凭单位介绍信售票,票价1角,到了5月份,开始扩大售票范围,12月27日免证售票。
在这一年时间里,北京地铁接待800多万群众,之后在发展中,北京地铁不断完善,渐渐成长成了今天北京地铁模样。
1965年的那场开工礼无声但却令人震撼,四万人的汗水浇筑出23.6公里的地下生命线,作为如今大城市最普遍的交通出行工具,早在几十年前,地铁的建造可以说是社会以及交通生产力一次巨大变革的标志,那些为地铁事业奋斗过的人,他们与地铁的历史共同成长,也迈进人们的心中。